要健康一定要多多内求——养神安神才是治本
时间:2023-06-16 来源:
来源:善生活养有道
疾病不好,疾病让我们痛苦。我们不喜欢疾病,我们都希望一直能健康。可是,为什么我们会生病呢?
现代医学认为,所谓疾病,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,并引发一系列代谢、功能、结构、空间、大小的变化,表现为症状、体征和行为的异常。
这个观点强调外因的作用。作为一个中医人,我的观点是,疾病更应该源于内因。进一步说,疾病是自己作出来的。
外因当然会诱发疾病,但之所以发病,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体正气不足,正不能胜邪。生命以正为本,疾病即是正气不足的表现。所以,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当源于正虚。
说到疾病,不妨谈谈健康。何谓健康?从中医来分析,就是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,就是“形与神俱”。
现代医学重视指标,认为健康就是指标正常。我的观点是,指标所代表的,更多的是形的健康,这还远远不够。还需要有身心和谐,而身心和谐从指标上是看不出来的。
如何才能身心和谐呢?当然是心静而安,并且恬淡、愉悦、宽容、乐观。这些都需要心向内求。
由此说,养神治神,这才是达到健康的关键。健康时要养神治神,生病时更要养神治神。因为神为本,身为标。神安则身安。
关于养神治神,《内经》里有这样一段对话。
“帝曰: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?”黄帝问岐伯,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,气血也耗干了,治疗就很难见效,这是为什么啊?
“岐伯曰:神不使也。”岐伯认为,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,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。
黄帝接着问,什么是神不使呢?岐伯回答:“针石,道也。精神不进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。今精坏神去,荣卫不可复收。何者?嗜欲无穷,而忧患不止,精气驰坏,荣泣卫除,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。”
岐伯所讲的,正是我们每位病人都应该去重视的。简单分析一下,需注意以下几点:
一则,治病求医,这往往是心向外求。外求的,往往是治标。因为外求不可能安和自己的精神;
二则,疾病要康复,求医只是治标,如何治本呢?当然是调畅精神和志意。肾主志,心主神,脾主意,肝主魂,肺主魄。如果“精神不进,志意不治,故病不可愈”;
三则,调畅精神和志意的关键是心向内求。所谓内求,就是让心收回来,让神内守,简单来说,就是恬淡虚无、精神内守,如此才能营卫调和,脏腑得养。反之,若“嗜欲无穷,而忧患不止”,结果就会“精坏神去,荣卫不可复收”,病如何能愈?
四则,内求需要做好这几点:其一是清淡饮食;其二是减少欲望;其三是心定而静,静而安;其四是远离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。这样才能使心定神安,这是大病康复的关键。
我们讲精气神。神的层次最高,气次之,精再次之。大体可以这样理解:神是形而上的;精是形而下的;气居于形与上与形而下之间。层次高的能影响层次低的。比如,神足则气足,气足则精足。由此说,大病康复,非养神治神不可。
事实上,一切大病重病都先源于神病,之后是气病,最后才表现为形病。
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,即从精神、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;第二个阶段,到气的部分,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;第三个阶段,到有形的疾病层面。
养神安神,即是从最高的层面上来调节平衡——这是治本之法。若拘泥于求医,从最低层面的形体上来调节平衡——这是治标之法。
正确的康复方法当然是治本,从神的层次来调理。而调理神,非内求不可。
《内经》明言,心主神明,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“主明则下安……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”,“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。治神即是治心。(董洪涛)